投资视角下:效能的多维分析
题记:如果从车间主任的角度出发,每个研发人员都是一台机器,那么工作时长就成为了效能的主要指标。研发人员是机器吗?不是。但是如是以这种方式考核他们,他们就会失去锐度,停止创新,成长为一台机器。
[0]
这几年关于研发效能的讨论越来越火。这是正常的。我们都希望能够简化思考。研发过程最缺的就是一个尺度,一说到估算,大家就异常纠结,估算估算,肯定是不可能准,不过各种项目和产品的管理过程就往往表示这个估算失去了准头。……因为研发人员的工作效率、工作效能与时间有关系,但是不是主要关系。这是个创造性的产生过程,有灵感、情绪好、状态佳,写起代码来说一日千里,而当他们状态不佳、有情绪、心里有事,代码可能还是能Ctrl+C、Ctrl+V不少,但是效率嘛,就可能不好,更何况效能。个人的效能不容易度量,所以这个尺度就不容易找。微观管理难以进行,宏观管理难以说清。
研发团队为什么要这么多人?
为什么每次都延期?
为什么活干不完就有人走了不加班?
你们年年讲提效,为什么什么感觉都没有?
……
[1]
研发效能都是一样的吗?
怎么可能?!
今天就聊聊投资视角下的不同。我收集了一些资料,整理了一个表:
天使投资
风险投资
股权投资
投资本质
人
商业模式
利润能力
投资反馈周期
长
轮次
短
规模
小
成长
大
顶层管理模式
创始人
创始人+职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
信任关系
信任
信任+证明
证明
投资预期
高增长潜力、突破式创新、清场式领先
退出收益
高速增长、市场份额
退出收益
明确的财务回报、股息、资本增值和退出时的收益
业绩验证
用户反馈、初步销售、行业认可
技术创新、品牌影响力、市场领先
稳定的业绩增长、收入、利润、市场份额
退出策略
被收购或IPO
股权转让、被收购或IPO
并购或股转让、IPO
创始人关注预期
创新、灵活适应、高效结果
护城河、市场占有率、持续发展
职业经理人预期
流程规范化、有效管理
证明管理有效性
基层员工预期
工作结果、第一桶金
工作结果、第一桶金、能力成长
生存、能力成长
效能
不能说不关注,但是真正的关注点不在这里
关注,但是有比这个优先级更高的任务
关注,试图证明点什么
隐喻
这是种好玩的方式让我们能够重新来看待效能这件事。
扩充一下题记的说法:
如果你视一个组织为孩子,你是天使,是妈妈,你将获得更多的可能性,但可能失败。但是孩子会成长,这时你关心他的成长,效能在这里不是重点;
如果你视一个组织为孩子,他长大了,有了一些成绩,你是风投,是爸爸,你还是能获得很多可能,但也可能失败。但是孩子会成长,他可能带给你相当不同的视野,你看到这种可能,所以效能也不是重点;
如果你视一个组织为已经工作的人,他在某个职位上,你是股权投资人,是其他人,你也许关注的是他能给你带来什么,这个时候效能是什么,也许就是他没给你带来什么的时候,你在埋怨他为什么不加班。
[2]
文章终于写完了。这是个痛苦的思考过程,当然快乐更多。所以对于效能来说,你从哪个视角来看待非常重要。概率论告诉我们说,有期待,有偏差。那个小GAP就是成长的动力,当然,有的时候也是限制。
[3]
说说作者。我们擅长软件研发组织的敏捷和DevOps落地,也擅长项目、项目集的陪跑,我们也在向业务方向进行一些探索,也参与了一些OD项目。
所以如果对本次文章有反馈,你可以联系我。甚至如果你想聊聊天也可以找我。因为近期我打算推出百小时补贴,哈哈。只要能安排出时间,我们可以谈谈。从业近30年了。只要不违法,但可说说你的话题。
当然,作为专业人士,象征性的费用还是要收,暂时就一小时一杯咖啡钱。当然虽然我不喜欢星巴克的美式,但请以星巴克大杯金烘浓缩冰美式价格及以上为准。谢谢。
最后更新于
这有帮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