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公司CEO半夜鸡叫和浪浪山小妖聊一下管理中的功劳和苦劳

现在职场里有个挺拧巴的事儿:要么管理者瞎抓表面功夫,要么员工忙着白干活,说到底都是把 “苦劳” 当 “功劳”,没搞明白工作的核心是创造价值。其实借鉴点敏捷思维就通透了 ——熬时间干的 Task(任务)顶多算苦劳,能给业务带来实在好处的 User Story(用户故事),才是真功劳。

一、管理圈净整些没用的热闹,真懂管理的一眼就能看穿​

管理圈总爱出些 “半夜查岗”“突袭工位” 的新闻,说真的早看腻了。本质就是有些管理者没本事管业务,就盯着 “员工在不在岗”“加没加班”,仿佛多待一小时业绩就能多涨一分。这时候一对比胖东来就特明显:人家明说该休就休、该放假就放假,不逼加班也不搞复杂考勤,可客户就认它,复购率、口碑都是顶流。谁在真管理、谁在瞎折腾,一目了然。​

你再想想自己经历的:没被查过岗?那总被记过工时吧?不管是某公司CEO 凌晨查岗,还是其他老板深夜盯工位,都是把 “待在工位的时间” 和 “贡献度” 画等号,压根忘了问:员工是不是高效干出了有价值的事?要是人家白天就搞定业务目标,按时下班不是挺正常?熬到凌晨却在无意义任务里打转,那才是假装忙碌的 “样子货”。​

二、“忙” 成了标配,可大多是白忙活,大小公司都掉坑

在 “忙” 都快成职场标配了:有人天天加班赶进度,有人日程表排得比明星还满,可最后拿出来的成果,跟那份 “忙” 劲儿根本不搭边。​

大公司人多,全靠流程推着走,每个人都像螺丝钉,管理者分不清谁干得好谁干得差,最后只能抓 “看得见的表面功夫”;小公司更有意思,总被说 “要学大厂管理”,结果学来学去就会复制粘贴 —— 人家打卡咱也打卡,人家加班咱也喊,把 “模仿手段” 当 “会管理”,忘了管理核心是让大家创造价值,不是按点蹲工位。​

这么一来,好多公司都掉进 “工时内卷” 的坑。你去大厂扎堆的地方看,半夜办公楼还亮着灯,外人还以为 “肯定能搞出厉害东西”,结果真相扎心:有的通宵改 PPT 没抓着业务重点,有的做方案只顾堆细节没法落地,还有的纯为应付汇报硬熬。那些 “加班时长”,能帮业务涨业绩、解决真问题的没多少,说白了就是白忙活。​

就像《浪浪山小妖怪》里的小猪妖,用自己鬃毛刷锅刷得锃亮,盼着分口汤,结果还因刷掉题字要受罚。小妖们天天擦箭簇、捡柴火,干的活跟自己价值没关系,就是给 “大王洞” 当耗材,再卖力也逃不过被压榨的命 —— 这不就是职场里苦劳人的缩影嘛。

三、别等 “老天来收”,管理者和员工得一起主动破局

面对这些不对劲的事,别总等着管理者自己醒悟、环境自己变好,得主动改。​等着别人改,盼着老天来收,不如自己先做出点改变了。你变了,别人自然也变了。

对管理者来说,别用查岗遮管理短板,不如搞个 “业务价值” 为核心的评价法子:分任务时说清 “为啥做”,让员工知道背后的 User Story;平时别盯工时,多聊进展、复盘成果;评绩效看 “给业务带来啥影响”“解决啥问题”。就像有公司搞 “OKR + 价值复盘”,每月不仅报任务量,还得说 “咋帮业务涨的”,半年就少了 30% 无效工时,业务转化率涨了 15%—— 换个思路效果立马不一样。​

对员工来说,别学小妖陷在苦劳里,得建立 “功劳思维”:接到活先问 “对业务有啥用”,跑偏了就跟领导聊;干活别闷头干,多想想 “是不是在创造价值”;碰到不合理加班,拿成果说话,比如跟领导说 “我按时下班,但 XX 项目做完了,还提了 XX 指标”。有个产品经理,领导让他每周交 5 份竞品报告,他挑 2 个有用的方向深入分析,最后帮着优化了核心功能,比 5 份凑数的管用多了 —— 找对价值方向,努力才不白费。

“以用户为中心,以价值为导向” 在哪儿都能用。产品团队别只想着 “前端搞按钮、后端写接口”(Task),要想 “搞简化支付的按钮,让用户别付着付着就走了”(User Story);市场团队别只想着 “发 10 篇推文”(Task),要想 “写戳痛点的内容,让更多人咨询产品”(User Story)。这么干不用浪费精力,资源用在刀刃上,效率和成果自然上去。

说到底,工作不是比谁熬得久、谁任务多,是看谁能创造真价值。别在 Task 的苦劳里耗着,转向 User Story 的功劳思维,盯着业务价值干。职场坑不会自己消失,想实现价值,总得自己先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 让每份努力有回响、每份产出有分量,这才是干活的硬道理。

最后更新于

这有帮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