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未发生的事找个“替身”——我的 Event Mapping 游戏笔记

我总爱给要准备的事,找个“具象的替身”。有时是一场登山,有时甚至是一趟去菜市场买东西的路。

这个替身的意义,不在于“像不像”,而在于能不能让我在想象中走一遍,把模糊的担忧、没理清的准备,借由一个熟悉场景慢慢显形。后来,我把这套玩法整理成小游戏,取名 Event Mapping

核心并不是选什么“替身”,而是借由你熟悉的场景做隐喻,把还没发生的事,投射进一个你走过无数次的“容器”里。

怎么玩?——把要做的事,装进懂的场景

玩法的关键只有一句话:“把要准备的事,装进你懂的场景里。”

  • 登山版:定一个必须到的“次中间点”(比如某块标志性岩石),一个象征“事能成”的终点(我常选“飞龙乘云台”,名字自带确定感)。

  • 菜市场版:把“买齐清单上的菜”当终点,“穿过拥挤的水产区”当次中间点。

只要是你熟悉的场景,都能当隐喻的容器。

真正的梳理:卡点与小成

Event Mapping 的价值,不在“跑完/爬完”,而在路上那些卡点或小成,还有那些引发你变动和共鸣的事情。

卡点:看清障碍的本质

登山时爬陡坡,腿发沉、想放弃,我会问自己:

是体力不支,还是怕风大?

对应到项目,是自己最担心的是什么?哪些没有准备好?为了准备这些我需要做什么?

小成:别忘了复盘成功的细节

登山到达次中间点,不只是喘口气,还要追问:

刚才是突破了什么才上的?

对应现实,是不是“提前和团队做了什么”?

替身的意义

所以,Event Mapping 的核心,从来不是“登山”或者什么,而是找一个你熟到不用想的场景当镜子。

不管是远足、办事还是任何小事,只要把未发生的事“套”进去,那些藏在心里的犹豫、没理清的准备,就会借着场景的壳清晰起来。

等你把“替身场景”走完,要做的事该补力、该留心的地方,早就在这一路的自问自答里浮现了答案。

Event Mapping 不是预测未来,而是让未来在你心里有了“彩排”的场地。

最后更新于

这有帮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