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假是修行
最后更新于
这有帮助吗?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时节又在升温降温。回南天躲的很好。这是这几年最让人舒服的南方季春时节。
正好假期。于是连续两天都有爬山。从爬个山就喘得不行,一转眼现在泥岗到一号桥,已经佛系速度可以在2小时内了。按这个状态,银梅塘茶应该在6小时能搞定了。因为下着雨,路面湿滑,今天就放弃了全程的打算。不过在路上边走还是边想到了这个主题:休假即是修行。
以前情绪不好的时候,是会很难过,比如容易喝酒,或是出去旅行,找个安静的地方,发呆,躺平,什么都不干。直到有一年去贵阳散心,误打误撞去了个很偏僻但是很奇妙的地方。认识了几个有意思的人。地方的主人是两位画家,也是在家修行者。当我提到是来旅行散心的。德大师说了一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修行,无论在家也好,旅行也罢,不要只是消耗。越是闲下来,越是修行的好时机。
这一语惊醒梦中人。修行,不是做什么,是在一切中保持觉知,不沉溺、不逃避、不妄动。
从那之后,每每反思。去年开始喜欢上爬山,更是能够体验到这种修行的意义。每每心绪不宁的时候,就去爬个山,于是各种感觉纷至而来,又都会在爬山的过程中慢慢理顺,不单单慢慢宁静淡泊,连身体状态也渐渐好了起来:不再怕黑暗和独自一人,也能够攀高走低越来越从容。
回头来看,生活中的许多“不顺”其实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一种提示机制——哪里需要调整、哪里存在惯性、哪里正在消耗:
一次失败,启发一次调整。
一次不完美,启发一种结果。
一次伤感,启发一些变化。
一次挑战,启发一些新选择。
一次焦虑,启发一些觉知
……
情绪的来去,如同山间的云雾,有时遮蔽视线,有时却引出更清澈的天光。走着走着,才发现,每一次起伏,都是生活给予的礼物。
爬山提供的,不是逃避现实的出口,而是理解现实的入口。这修行让我逐步学会:不在情绪中做决策,不在混乱中动摇方向,而是在每次“暂退”中,为下一次“前行”积蓄力量。
我去过的这个地方,叫做自来野。原来在地图上是能搜到的。现在已经无法找到了。
爬山越久,修行越久。修行越久,感悟越多。第一个学到的就是用原则而不是情绪做决定。
人在冲动之下,往往容易陷入非理性的判断:一句气话、一时的情绪波动,可能带来不可逆的后果。感性占据上风的时候,理性就会退位,而这往往是失控的开始。
原则,是理性的锚点。它不是压抑情绪,而是在情绪来临时,提供一个更稳固的决策框架。 哪怕是AI,也会提醒我们:“用脚掌思考的人,脚印里会长出毒蘑菇。”
这句话背后的逻辑是:行为若建立在未加检视的情绪之上,结果往往会带来隐患。 所以,当感性上头、理智模糊时,我学会了暂停。不是压下去,而是觉察它、承认它,选择先不处理,转身去爬个山、走一段路,把情绪沉淀下来,再回来处理,“延迟决策”。
休假的时候,会见见朋友。
有次聊天,一位朋友感叹:“叔,你哪来那么多时间,学会这么多东西?”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断舍离。
我发现自己曾经的兴趣、爱好,其实也有点过多——正处在逐步精简、主动消减的过程中。
表面上看,时间是公平的,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但真正拉开差距的,从来不是“做多少”,而是“做什么”,以及更关键的,“不做什么”。
这几年我逐渐意识到:时间管理的本质,是对注意力和选择的管理。不是把每一小时都排得满满当当,而是更清晰地知道,哪些事情真正值得投入,哪些则该被舍弃。
断舍离不只是扔掉没用的物品,更是一种生活上的减法策略。它意味着:刻意放弃那些消耗精力却无法带来价值感的事物,主动留白,为真正重要的事情腾出空间。
所以表面上看“增加”了技能或经验的人,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大量“减法”的基础上:减少无效社交、降低信息冗余、对杂乱琐碎说“不”。这不是效率至上,而是清晰认知后的主动选择。
时间最容易被“忙碌”填满。而忙碌的本质,往往是没有选择,只能应付。一旦如此,就很容易陷入被动——白天被工作赶着跑,夜里靠刷视频泄压;工作时被事裹挟,休假时报复性安排节目,疲惫却毫无收获。
有一段时间,我对“自然农法”产生了浓厚兴趣。
最初是因为读了《一根稻草的革命》——书里讲的不是如何增产,而是如何不干预,让一切顺其自然。不翻土、不施肥、不除草,让土地恢复自己的生态节奏。听起来很反直觉,但那些田地反而更有生命力。
当时我觉得震撼:原来真正的丰收,可能来自不做某些事。这正好对应到我的生活。之前习惯了添加、控制、规划,但有时候最需要的,是放手,是信任系统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断舍离”如出一辙。
自然农法教会我的,不只是如何种田,而是一种态度:顺势而为,不抢不夺,不急不躁。不是不作为,而是不过度作为。
这是种修行:我生活的“田”,该放下哪把锄头,该歇一歇哪一块地?
对于我而言爬山是个特别的活动。那天和小英雄和正正一起吃饭,聊到让我能安定下来的方法就是爬山。大家可以看看正正写的文章:。
这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