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协作和敏捷不存在
最后更新于
这有帮助吗?
最后更新于
这有帮助吗?
大众点评变成Lv8之后,写评论的动力反倒是少了。一个是自己做饭的次数多起来,另一个是现在的饭馆着实没有什么可写,同质化严重。直到前几天吃了一家,今天吃了另一家,两家一对比之下,还真的是有点不一样。所以动了写一写的念头。
先来说说第一家。这一家的口味是不错的,吃饭的场地和器皿配置也很有格调。不过让人印象深刻的有3个点:
1 排队截止。现在很多商家都有排队叫号功能了。这家会有些区别,就是叫到一定程度,就截止了。因为会超出他们的服务时间范围。按照他们的解释,您就无法得到充分的服务了。
2 站会。在开工之前,很多商家都会开站会。还有的形式搞的很多花样,比如绕着商圈跑步之类、喊口号之类。这家的方式是很安静的那种,路过的时候听到了几句,好像是在围绕发生的问题和改进进行的。
3 即时调整。服务这家做的是非常到位的。比如菜品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有人上来撤盘或者换小盘。锅底汤少了很快就有人来添汤。茶水也是,基本不需要呼喊服务员。虽然一个服务员要服务很多桌,但好像他们并不忙乱。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店长在的位置会有个小的即时调整的沟通。比如店长如果发现什么问题,就顺便把相关的人叫到一起直接调了。比如我们要加餐巾纸,送过来的没有太及时,那边发现后不单把餐巾纸送来,还顺道把我们的水果换成了冰的。
再来说说第二家。
也很典型。
怎么说呢?我过去的时候他们其实没有多少桌客人。门口的服务员是不少。很热情。落座以后验了团购券就开始等待。当然干蒸菜需要时间这没问题,可是真没有预期需要花多长时间。大约过了20分钟终于上来一道青菜。然后就过来提醒米饭要自己盛,然后过去了又提醒要用自己桌上的碗(因为那边没有盛米饭的碗)。以为荤菜很快就上了就盛好米饭等着,但是又过了10多分钟仍然没有来,菜和米饭都凉了。于是问服务员。态度是很好,不过还是要等。大概是装备有些问题云云,员工是新员工云云。说要送瓶饮料,结果我一句我也不是为了一瓶饮料,就不提了(哈哈,我可不是拒绝啊)。
可改进点倒是和他们有交流,比如:
他们可以自己体验一下这个吃饭过程(服务员自己也要吃饭,把过程中的问题记录一下就好了)。不过呢,可能会有刻板印象,因为他们操作设备很熟悉了,去吃饭的人不一定,一个操作不好,就有点尴尬
客人落座后应该有个提醒,就是本店非预制菜,大概一道菜需要15-18分钟。这样客人等待有个预期。虽然店内配了小吃,不过是调味料,比如辣椒酱和咸菜,客人等待的时候这些不适合
关于盛饭,最好由服务员代劳。虽然客人可以自取,但至少在盛饭环节负责说如何干的服务,可以主动参与一下最好
桌子上应该有个可以调整盘子位置的工具。那个工具目前只有服务员才有,我想调个位置,热盘子+桌面,让人简直不要废太多力气。而服务员好像不知道什么是就近原则,我那道荤菜多的一面一开始就给我放在了离我远的位置
……
收钱的妹子还反馈不错。不过由于没有啥回报,所以估计是鸡同鸭讲了。
我还根据他家的价位和进来的客人情况,想建议他们提供单人套餐。另外或者也可以参照第一家的情况可以即时复盘和调整。不过看他们的态度,就做罢了,这个我可以过一段时间再来验证一下。
关于改进,自然不是什么都可以改进,不是什么团队都可以改进的。
我们上面介绍的第一家店明显是支持改进的。他们也一直在改进。第二家店就如我所述,对于我来说不爽点和解决方案我都有所反馈,“听”起来他们也会调整,就剩下找时间验证了,虽然感觉起来够呛,不过事实说话。不过我知道有些店肯定是不会改的,这种例子太多,就不举具体的了。因为我一说他们有问题,得到的通常都是反驳或者推脱,至于后来是不是有人的位置被干掉了,就不得而知了。
很好玩的是,第二家饭馆体验完,在星巴克正好遇到一位人力资源大咖在给小弟讲授绩效。听到了一些关键词,诸如设定绩效目标、工作职责,然后以终为始,定期检查绩效表现。
确实,这些都很重要。不过就这么看起来,关于角色职责和标准流程,第一家应该轻量一些,协作策略方面他们更多。而第二家,大概率协作策略方面少一些,对角色职责和标准流程的要求更多。
当然,角色职责和标准流程最重的我在修改手机套餐的时候赶上了。打电话都改不了,非要让去现场,甚至要给我转至某省公司去对接。最后说能给我打个电话处理,居然时效是24小时。就好像是有个人在那,你捅了一下,24小时才给一下反馈。不过他们的部门反馈是极快的,我打完电话,就接到两个电话问我满意度了。
是不是很有意思呢?我们再回到第二家的问题上,对于角色职责和标准流程,似乎他们是分割得很清晰的。所以可能在协作策略上他们可能存在下面的问题:
这样的团队,即便我们启用了一些措施,比如照抄第一家的流程,可能也未必会取得一样的效果。
举了这两家饭馆的例子。就第一家而言,不由自由地就让我想到了“敏捷”这个词。之所以用这个词儿的说法。是因为2001年那个春天的会议之前说这个词和之后是会有一些理解上的差距。像很多其它词一样,这种定义属于无中生有。如果就上面举过的例子,我那个通讯运营商,当初在几家里还挺敏捷的。这是个形容词,是横向比较。第二家如果就限于那条小街上我吃过的馆子,也是挺敏捷的,因为至少投诉也好,建议也罢,有回应。但是如果将敏捷当成一个动词,只有第一家还不错。我有感受到他们有一种状态,就是想做更好的饭馆。他们也在这么做。我记得在某个关于“敏捷”的调查中,我曾经的几个问题:
你们想做的改进有哪些?
你们有哪些举措?
这些举措得到的改进效果有哪些?
问完之后,很多人都在顾左右而言他。
没想过做更出色的自己,老想着拿原来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或者说,老是敢发誓,什么包按时上线、包提效、包如何如何,却不提如何验证,闪转腾挪避雷。又或者,虽然现在情况所限,只能小步调整,却偏偏要一下想清楚,结果始终不能出手的。又或者,虽然敏捷宣言里讲是“更好的方法”,但还是认为现在就“敏捷”了的。
那么,敏捷真是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