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武器之一张封神榜:聊聊项目管理中的真支持和放空炮
最后更新于
这有帮助吗?
最后更新于
这有帮助吗?
项目管理里有很多举措。一些举措容易落地,取得了效果。一些举措一开始叫得山响,从者如流,然后经过繁华之后,又渐渐归于平静,到最后又归于从前。
我们经常给团队导入一些管理实践,提升组织的敏捷性。经常可以看到上面所说的现象。
比如某组织的两个团队,一个明显有效能的提升,另一个则以加班闻名。效能提升的问题也少。加班闻名的出了不少问题,但总能在某个时刻救火队员出现了,然后又得出一些增补的实践,把好好的流程改得面目前非。最后呢?考核上加班的占工时突出之优,又总是“出状况”有“能力强”的人挽狂澜于既倒,所以得到了嘉奖。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1 封神榜
《封神榜》是一部流传甚广的经典。每一个组织里都有一面封神榜。这个榜单我愿意称它为一种管理的武器。在组织里被推到“榜单”上的,往往都成为被认可或敬仰的对象。它是组织进化的风向标。
因为榜上的如果不是我们希望的改变,那么对组织的变革来说,前面的轰轰烈烈,只能算“放空炮”。榜单上的是希望的改变,那才是真正的支持。
这些人是谁?他们做了什么,才能登上“榜单”?组织通过“封神榜”实际在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
这些问题都与组织文化息息相关。一个团队的“封神榜”并非随意产生,它是团队行为与组织激励机制长期作用的结果。而“封神榜”上的人和事,恰恰反映了组织真正推崇和鼓励的行为模式。
管理里通常有些很拧巴的现象。就是真正的好其实不大容易发现。比如如果效率很高,好象自然就风平浪静,好象一切都是应该的。但是如果一个团队效率不怎么高,却总是能表现出跌宕起伏来。最经常见到的就是于项目最艰难时,有人挺身而出,拯救了团队。于是更容易出现英雄。
英雄总能发现新武器。项目里总能发现新实践。比如明明开发不到位,测试要反复测才能修改好问题,但是不是提升开发的质量,而是发明增补测试的轮次。这是事后治理的典型。我们提畅什么?如果把这种奖励为典范,那么就会强化这种内在的逻辑。哦。原来救火可以被奖励,没有火怎么办?是不是可以埋点火头呢?不要觉得这是危言耸听。已经有人这么干了,还是个挺大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搜搜“眼镜蛇效应”。
鹖冠子中有扁鹊的另一则故事,是庞暖讲给卓襄王的。其中说到:王独不闻魏文王之问扁鹊耶?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你看,扁鹊的大哥治未病,最难看到效果。二哥治将病,很难分辨他的能力。只有扁鹊,因为他总能治“大病”,所以更容易得到名声。现在的医学封神榜上,也只有扁鹊最为知名啊。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两个哥哥的名字。
不过我现在欣喜的看到,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健身了,这是治未病和将病的措施。也期待组织里的封神榜里也能出现这样的人或者团队。他们有能力救火,更有能力防火。
3 苦劳
管理里最拧巴的现象还有一个。这个如果你身临不夜的南山科苑,或者有所感觉。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力中有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出现了。就是加班。可是如果正常的能力可以干完,为什么要加班呢?啊。是因为我们的活太多了……那不是要更多的人吗?为什么现在还在减员增效呢?
拧巴的苦劳文化。
加班是应急。如果天天急,那大概率是有什么病。
我知道某个公司还有个榜单,叫什么“一到点就准时下班的人数比”。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管理能力不行,搞妖蛾子是一套一套的。这么玩,封神榜上的无外乎是熬夜的英雄,谁还会在意自己的能力行不行呢?
4
《封神榜》中的英雄,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贡献,而不仅仅是“救火”或“拼命”。同样,团队的“封神榜”也应体现多元化的价值观,而非单一的标准。只有当组织奖励机制与健康的工作文化相匹配时,才能真正打造出高效、可持续的团队。
让我们以更长远的视角审视团队中的“封神榜”现象,鼓励真正推动组织前进的行为,告别对救火和加班的盲目崇拜,构建更加健康的组织生态。
农历年底了。又到了各大公司分钱的好时机了。让封神榜真正成为你管理的武器。而不是“封魔榜”,这届神仙,可得好好选啊!毕竟,你鼓励什么,就会得到什么。